网站首页新闻中心
玉韵承心:许伟刚玉雕工艺品店的匠心之路
发布时间 2025/11/10 16:38:24 浏览次数:3019
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星河中,玉雕艺术如一颗温润的明珠,历经数千年打磨而愈发璀璨。它承载着“君子比德于玉”的人文情怀,也凝结着匠人们代代相传的技艺与智慧。在江南水乡一座古意盎然的街巷中,许伟刚玉雕工艺品店便静静伫立于此。推开那扇雕着缠枝莲纹的木门,温润的玉光与淡淡的石香便扑面而来,架子上陈列的每一件玉雕作品,都镌刻着二十余年的匠心坚守,诉说着玉石与人文交融的动人故事。
1973年出生的许伟刚,与玉雕的缘分早已深植于童年记忆。他的家乡地处玉石加工的传统产区,街巷间随处可见玉雕作坊,叮叮当当的刻刀敲击声,是伴随他成长的独特韵律。年幼的他总爱趴在作坊门槛上,看匠人们握着刻刀在粗糙的玉石上细细雕琢,原本不起眼的石料在指尖渐渐显露出花鸟、人物的轮廓,那份“点石成金”的神奇,在他心中埋下了热爱的种子。“那时候觉得,刻刀就像有魔力一样,能把玉石里的美给唤醒。”许伟刚回忆起童年时光,眼中仍透着些许向往。这份对玉雕的天然亲近,再加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由衷热爱,为他日后投身这一行业埋下了必然的伏笔。
真正踏入玉雕行业后,许伟刚才深刻体会到这份“魔力”背后的艰辛。玉雕是一门慢工出细活的手艺,从选料、设计到雕刻、打磨,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。初学时,他从最基础的磨玉、绘图做起,每天重复着枯燥的动作,手指被磨得红肿是常事。有一次,他为了打磨一件简单的玉佩,连续三天蹲在工作台前,眼睛紧盯玉石表面,直到成品呈现出温润的光泽,才发现腰已经直不起来。“玉雕最忌心浮气躁,每一刀下去都要稳、准、狠,既要懂玉性,更要懂人心。”师傅的教诲,他始终铭记于心。二十余年的摸爬滚打,他的双手布满了细密的老茧,掌心的纹路里还嵌着洗不净的石粉,这些都是岁月与匠心留下的独特印记。
走进许伟刚的工艺品店,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架子上那些造型各异的玉雕作品。小到方寸间的玉佩、吊坠,大到半人高的摆件,每一件都透着独特的艺术韵味。仔细观赏便会发现,他的作品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——巧妙融合古今、中西文化元素,既保留了传统玉雕的典雅厚重,又融入了现代审美的简约灵动,让古老的玉雕艺术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。“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古董,要让年轻人也喜欢,就得懂点创新。”许伟刚指着一件名为《莲韵》的吊坠介绍道。这件作品以传统莲花为题材,却摒弃了繁复的纹饰,采用简洁流畅的线条勾勒花瓣形态,同时借鉴西方雕塑的光影处理手法,让花瓣的层次感更加立体,玉石本身的淡绿底色与白色纹理自然过渡,恰似雨后初绽的莲花,清新脱俗。这样的作品,既符合长辈对传统寓意的追求,也能打动年轻消费者的审美,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。
在许伟刚的创作理念中,“尊重玉性”是始终坚守的核心原则。他常说:“每一块玉石都有自己的‘脾气’,也就是它的天然纹理、颜色和质地,玉雕师的职责不是强行改变它,而是读懂它、成就它。”在他的店里,有一件名为《十二生肖》的套雕作品,曾荣获2015年“陆子冈杯”金奖,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便是对“尊重玉性”最好的诠释。当初拿到这块玉石时,它的表面分布着深浅不一的色块,还有几处天然的纹理瑕疵。许多同行都觉得这块料“难成大器”,但许伟刚却如获至宝。他把玉石放在灯下反复端详了三天,根据色块的分布和纹理走向,最终决定雕刻十二生肖。他将深色部分雕成鼠、牛等形态厚重的生肖,浅色部分则雕成兔、羊等灵动的形象,而那些看似碍事的天然纹理,被巧妙转化为生肖身上的毛发或装饰,不仅掩盖了瑕疵,更让每一件生肖雕像都独具特色。“这块玉本来就有自己的故事,我只是用刻刀把它讲出来而已。”正是这份对玉石天性的尊重,让他的每一件作品都独一无二,带着天然的灵气与温度。
熟悉许伟刚的人都知道,他的作品还有一个鲜明特点——虚实相生,意境悠远。无论是山水题材的摆件,还是人物题材的挂件,都能让人在观赏中感受到“由实到虚,从浅入深”的层次感,品出其中的趣味与诗韵。这一特色的形成,与他对绘画艺术的钻研密不可分。在他看来,玉雕与画画看似毫不相干,实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。“玉石雕刻就像在石头上作画,只不过画笔换成了刻刀,颜料就是玉石本身的颜色。”为了提升自己的艺术造诣,许伟刚常年坚持临摹传统水墨画,从吴道子的线条到齐白石的意境,都细细揣摩。他将水墨画的“墨分五色”理念融入玉雕创作,用不同的雕刻手法表现玉石的层次感:用深雕表现近景的山石,用浅雕勾勒中景的林木,用阴刻线条点缀远景的云雾,让小小的玉石上呈现出“咫尺之内再造乾坤”的意境。店里那件荣获2017年“陆子冈杯”银奖的《江山如画》摆件,便是这一理念的典范。这件作品体量不大,却通过圆雕、浮雕、内雕等多种手法,将山峰的巍峨、江水的蜿蜒、渔舟的闲适刻画得栩栩如生,让人仿佛能透过玉石,看到“江流天地外,山色有无中”的壮美景色,回味无穷。
二十余年的匠心坚守,让许伟刚的技艺日益精湛,也让他的作品获得了行业内外的广泛认可。在他的店里,一面墙上整齐排列着各类获奖证书,见证着他的成长与成就:2012年,《龙腾四海》荣获“陆子冈杯”银奖;2013年,《烛光》摘得“百花奖”银奖;2015年,《十二生肖》将“陆子冈杯”金奖收入囊中;2016年,《大鹏展翅》荣获“神工奖”金奖,同一年,《莲》再获“陆子冈杯”银奖;2017年,《江山如画》《沉鱼》分别斩获“陆子冈杯”“玉雕大师杯”银奖;2018年,《龙争虎斗》获“中原玉博杯”银奖。这些奖项中,既有全国性赛事的认可,也有行业权威奖项的肯定,每一份荣誉的背后,都是他对细节的极致追求。以《沉鱼》为例,为了刻画出西施蹙眉的娇羞神态,他反复研究古籍中的文字记载和绘画作品,光是面部轮廓就修改了十多次,连睫毛的长度、眼角的弧度都精准把控,最终让玉石上的人物栩栩如生,尽显“沉鱼落雁”的神韵。
对许伟刚而言,工艺品店不仅是展示和销售作品的场所,更是传承玉雕文化的平台。他的店没有华丽的装潢,却处处透着文化的气息:墙上挂着玉雕工艺的历史沿革图,展架上摆放着不同阶段的玉石原料和雕刻工具,角落里还设置了一个小小的体验区,摆放着简易的刻刀和练手用的石料。每当有顾客进店,他总会热情地讲解玉雕知识,从玉石的种类、鉴别方法,到雕刻的工序、寓意,都细细道来。遇到对玉雕感兴趣的年轻人,他还会邀请他们在体验区尝试简单的雕刻,手把手传授技巧。“现在喜欢传统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,我希望通过这家店,让更多人了解玉雕、爱上玉雕。”许伟刚说。有一次,一位带着孩子来买玉佩的家长,看到孩子对雕刻工具充满好奇,他便耐心地教孩子刻了一个简单的平安扣,还给孩子讲了“玉保平安”的传统文化故事。后来,这个孩子成了店里的“常客”,每次放假都会来学习玉雕基础,这让许伟刚深感欣慰。
为了让玉雕艺术更好地传承和发展,许伟刚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。他深知,玉雕艺术要与时俱进,就必须博采众长。因此,他常常利用闲暇时间外出学习,走访各地的玉雕作坊,与不同流派的匠人交流技艺;他还主动接触绘画、雕塑、书法等其他艺术门类,从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汲取灵感。有一次,他在参观一场西方雕塑展时,被雕塑作品中刚柔并济的线条所打动,回来后便将这种线条运用到玉雕创作中,创作了《大鹏展翅》这件作品。这件作品打破了传统玉雕中瑞兽形象的刻板印象,用流畅有力的线条表现大鹏展翅的动态,既有传统瑞兽的威严,又兼具现代雕塑的张力,最终荣获“神工奖”金奖。“艺术是相通的,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,只要能为玉雕服务,我都愿意去学。”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,让他的作品始终保持着创新的活力。
在许伟刚的心中,玉石早已不只是一块美丽的石头,更是精神文化的载体。“老百姓常说玉能驱凶避邪,其实说到底,玉承载的是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。”他的这种认知,也深深融入了店铺的经营理念中。店里的每一件作品,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寓意:《莲》象征着清正廉洁,《龙腾四海》代表着事业腾飞,《十二生肖》寄托着吉祥圆满,《烛光》则寓意着无私奉献。他会根据顾客的需求,推荐合适的作品,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作品背后的寓意。有一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店里买礼物送给老师,许伟刚为他推荐了《烛光》摆件,并讲述了作品的设计灵感——以玉石的温润表现烛光的温暖,以细腻的雕刻展现教师的无私。大学生深受感动,买下了这件作品,后来还特意带老师来店里表示感谢。“能通过作品传递情感和文化,这是比赚钱更有意义的事。”许伟刚感慨道。
如今,许伟刚玉雕工艺品店已经走过了十几个春秋,从最初的小作坊发展到如今颇具规模的店铺,凭借着精湛的技艺、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,赢得了众多顾客的信任和喜爱。许多顾客从四面八方赶来,只为挑选一件心仪的玉雕作品,有些老顾客更是成了他的朋友,经常来店里喝茶聊天,交流玉雕心得。“做玉雕和开店一样,都要讲诚信、有匠心。”许伟刚始终坚守着这样的原则,每一件作品都保证用料真实、工艺精湛,每一次服务都力求真诚周到。
午后的阳光透过店门的花窗,洒在陈列的玉雕作品上,折射出温润的光芒。许伟刚正坐在工作台前,握着刻刀细细打磨一块新的玉石,刻刀与玉石碰撞的声音清脆而有节奏,在安静的店里回荡。他的眼神专注而坚定,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手中的玉石和刻刀。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许伟刚用二十余年的坚守,诠释了“匠心”的含义;而他的工艺品店,就像一座小小的灯塔,照亮了玉雕艺术的传承之路,让这份古老的技艺在岁月的流转中,始终散发着温润而持久的光芒。